肠炎指小肠以及大肠内膜炎症,通常由细菌、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,也可由寄生虫感染、摄入化学毒物以及药物引起。本病可表现为食欲下降、恶心或呕吐及肠鸣和腹部绞痛,患者也可能出现发热、全身不适、肌肉酸痛、极度疲惫等不适。其治疗需要明确病因后进行对症治疗,平时注意饮食环境、饮食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发病。
就诊科室
消化内科
是否医保
是
英文名称
enteritis
是否常见
是
是否遗传
否
并发疾病
肠穿孔、中毒性肠扩张、肠癌
治疗周期
短期治疗
临床症状
腹痛、腹泻、稀水便、黏液脓血便、里急后重
好发人群
婴幼儿、老人
常用药物
昂丹司琼、地芬诺酯、洛哌丁胺、甲硝唑
常用检查
大便常规、血常规、肠镜、钡剂灌肠、气钡双重造影
疾病分类
又称为急性胃肠炎,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,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。本病常见于夏秋季,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,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、秽浊不洁的食品所致。
是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,其病因可为细菌、霉菌、病毒、原虫等微生物感染,亦可为过敏、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。
细菌性肠炎是指由致病菌所致的肠道感染性疾病,常见的致病菌有痢疾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埃希菌,多由不洁饮食引起。患者常表现为腹痛、腹泻、发热,部分患者可以解黏液样便或脓血便。
又称病毒性腹泻,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。临床特点为起病急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排水样便或稀便,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,病程短,病死率低。
病因
肠炎可以由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感染,以及摄入化学毒物以及药物引起。
主要病因
引起肠炎的最常见病因,病毒感染小肠绒毛状上皮细胞,这会引起水盐丢失到肠腔,有时候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会导致渗透性腹泻而加重症状,通常为水样泻。炎症性腹泻(痢疾)不常见,此时粪便中有白细胞和红细胞或血块。
该病多数经粪-口途径传染,婴幼儿患病会导致严重的脱水性腹泻。成人可在与患儿密切接触后感染,成人病情通常较轻。
感染见于任何年龄段,但主要影响婴儿及幼儿。
儿童病毒性肠炎常见病因,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。
沙门氏菌、弯曲杆菌、志贺菌、大肠杆菌(尤其是O157:H7血清型)、梭状芽胞杆菌。
贾地鞭毛虫、隐孢子虫、环孢子虫、贝氏孢子球虫(等孢子球虫)、微孢子虫(如毕氏肠微孢子虫,肠脑炎微孢子虫)、溶组织内阿米巴。
如含磷、铅、汞、砷、四氯化碳等的物品,或生物毒剂如发酵马铃薯、桐油、牡蛎、毒草、河豚、鱼胆等引起的腹泻。
胆碱能药物、神经节阻滞药、洋地黄类、抗菌药物、抗酸剂、利尿剂、番泻叶、乳果糖等。
如变态性肠炎、过敏性紫癜等疾病,部分肠炎具有遗传倾向。
流行病学
肠炎类型不同,其流行病学特点也不一样。如急性感染性肠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,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无性别差异,多发于青壮年;克罗恩病多发于青年,男性多于女性。
传播途径
病毒性肠炎,多通过粪-口传播。
细菌性肠炎,误食受污染的食物,如未煮熟肉类、未行巴氏消毒的牛奶,偶尔可通过腹泻的狗或猫进行传播。
寄生虫性肠炎,误食未煮熟肉类、饮用污染水源等。
好发人群
小于2岁儿童。
免疫功能缺陷者,易感染巨细胞病毒、肠病毒。
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。
近3个月有口服抗生素病史患者,需警惕艰难梭菌感染。
诱发因素
如暴饮暴食,食用过冷、过热、辛辣、刺激的食物,导致胃肠黏膜受损、蠕动加快。
如上呼吸道感染,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调,诱发肠炎的发生。
症状
肠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腹痛、腹泻、稀水便、黏液脓血便、里急后重、发热等。而且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的症状特点不同,需要注意区别。
典型症状
骤然起病、伴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腹鸣、腹痛、腹泻,伴或不伴黏液血便。腹痛多见于上腹部疼痛,严重时可出现阵发性绞痛,腹泻为一日数次或更多,亦可见周身不适、肌痛和虚脱。可有腹胀及轻度腹部压痛,有时可触及胀气肠袢。即使无腹泻,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。
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、腹泻及消化不良,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。腹泻程度轻重不一,轻者每日排便3~4次,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;重者可每1~2小时一次,甚至出现大便失禁。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轻度压痛、肠鸣音亢进、脱肛。
其他症状
持续呕吐和腹泻可导致血管内液丢失,出现低血压、心动过速。严重者可以发生休克、血容量降低及少尿性肾衰竭。呕吐引起液体过度丢失,会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和低氯血性。酸中毒、低钾血症、低钠血症均可出现。
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和(或)餐后腹泻。直肠严重受累时,可出现里急后重感。粪质多呈糊状,混有大量黏液,常带脓血。部分患者便鲜血,其病变限于直肠,称出血性直肠炎。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,或附着于正常或燥粪表面,常被误认为是痔出血。直肠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,甚至出现大便失禁。病变若扩展至直肠以上,血液往往与粪便混合或出现血性腹泻。
并发症
肠道大出血,常因溃疡累及大血管所致,如果出血量比较大,还需要输血支持治疗。
不及时的治疗,肠炎有可能出现肠穿孔,引起弥漫性腹膜炎。
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,肠壁张力低下,导致肠壁呈阶段性麻痹,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,引起急性肠道扩张,肠壁变薄,容易发生肠穿孔。临床表现为腹胀、腹部压痛、反跳痛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。
慢性肠炎的并发症之一,发生该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大便量多以及气味重而色淡等特征。患者还会有腹痛腹胀或者是全身乏力,同时患者的精神也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够集中。
慢性肠炎反复发作或者毒素长期刺激肠道黏膜,有可能导致癌变发生肠癌。
就医
肠炎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,症状也比较明显,所以当患者出现腹痛、腹泻、黏液脓血便等需要及时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
就医指征
有饮食不洁史,一天大便次数>10次,大便性状异常,出现腹痛、腹泻、稀水便、黏液脓血便、里急后重、发热等临床症状时需及时就诊。
就诊科室
当患者出现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腹鸣、腹痛、腹泻或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、腹泻及消化不良,应去消化内科就诊。
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血便等,可至胃肠外科等就诊。
医生询问病情
目前都有什么症状?(如腹泻、腹痛、呕吐、里急后重、脓血便等)
有多长时间了?
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?有无做过肠镜检查?
发病时间多久?是否服用药物、毒物?
有无进食不洁食物?周围人是否出现相同症状?
需要做的检查
判断有无腹部压痛、腹部紧张度,肠鸣音是否亢进。
包括大便外观、镜检、培养等。大便常规(红/白细胞、原虫、虫卵、脂肪滴)检查、潜血试验、粪便培养、粪便脂肪定性检测(苏丹Ⅲ染色)、大便电解质或pH检测等检查均有益于病因学的判断。
包括血常规、电解质、血清总蛋白、C反应蛋白、红细胞沉降率,可以了解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,有无贫血等表现。
观察全胃肠道的功能状态,初步判断有无器质性病变。
可进入末段回肠,直接观察结肠黏膜,必要时可行组织活检。
在怀疑或需排除小肠病变的情况时可予选择。
为胃肠道检查提供了无创性方法,但不能重复观察,且不能设置观察重点。
诊断标准
首先排除产生类似症状的其他胃肠道疾病,如阑尾炎、胆囊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。
根据临床病史诊断,提示肠炎的表现包括大量水样腹泻、可疑不洁饮食史(尤其在已知疫情暴发期的不洁饮食史)、饮用未经处理地表水、食用已知不洁食物、近期旅游史、与患相同疾病患者或动物接触史。大肠杆菌O157:H7多致出血性腹泻,而非感染性病程,表现为消化道出血,伴少量或无粪便排出。若见肾衰竭及溶血性贫血,可能已发生溶血尿毒综合征。
粪便检测,通过多重PCR平台在每个临床类别中鉴别致病微生物。
最近3个月内有口服抗生素使用史的患者,警惕艰难梭菌感染。
鉴别诊断
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,起病缓慢,有消瘦、纳呆、乏力等表现,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,腹泻初为间歇性,以后渐为持续性。日行3~6次,软便或半液状。右下腹压痛,可触及包块。而肠炎不可触及包块。
起病缓慢,多位于右下腹部,可有阵发性绞痛,肠鸣音增强,常有大便习惯改变,干、稀交替。辅助检查血沉增快,结肠菌试验阳性,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。而肠炎无结肠菌试验阳性。
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,起病较慢,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,表现神经性嗳气、厌食、呕吐、精神性腹泻、结肠激惹症、脾曲综合征等。而肠炎无嗳气、脾曲综合征等症状。
治疗
肠炎常见症状为腹泻,持续腹泻可导致脱水、休克,补液为基础支持治疗方法,合理配合使用药物治疗。
治疗周期
如果急性肠炎的情况并不严重,通常在积极接受治疗后,3~5天病情就会有所好转。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,同时伴有多种不良症状表现,治疗时间需要持续半个月,甚至是更长。慢性肠炎如配合治疗,病程约1年左右。